发布时间:2015-06-23 10:06 我要投稿
鹤壁网-淇河晨报消息 (记者苗苗)看了电视里播出的《红灯记》,山城区石林镇西马村78岁的李娟(化名)又想起自己的身世,不禁有些伤感:“《红灯记》里,李玉和和他的师母、师兄的女儿铁梅,3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家庭,我们家也是这样,我、丈夫和养父母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家庭。”
李娟的养父母相继去世,丈夫李先生被滑县的亲人找到,李娟的亲人至今也不知道在哪儿。
7岁时被父亲送人先后有两任养父母
因为时间太久了,关于亲生父母的情况,李娟已经记不太清了。她只记得家在“屯街”,自己的小名叫“苑妞”,在家里排行老八,至于自己姓什么、大名叫什么,她都记不得了。
李娟7岁的时候被亲生父亲送到汤阴一户人家,“当时我爹推着一辆小推车,上边坐着我和七姐,我俩分别被送给了不同的人家。”李娟回忆,当年可能是因为家里太贫困了,父亲不得不把她们送人。
可养父母并没有把李娟当亲人,每天让她干活儿,动辄打骂。李娟撩起额前的头发,给记者看因为挨打落下的疤。
邻居看不过去了,就和她的养父母商量,另找一户人家把她送走,最终养父母也同意了。
就这样,在第一任养父母家呆了几个月,李娟通过好心的邻居,被第二任养父母接到了山城区石林镇西马村。
亲哥哥曾找过她,但她没有回去
这一任养父母待李娟非常好,她随养父母姓李。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李娟十来岁,家里来了一个陌生的青年。邻居们见到那名青年,都说他和李娟长得很像,但李娟的养父母对那名青年很抵触。
那名青年找来政府工作人员,想把李娟带走,她这时才知道,那个人是自己的亲生哥哥。但养父母态度非常坚决,不肯让哥哥带她走。
当时,李娟已经和养父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看到养母那么伤心,她也决定不走了。
无奈之下,哥哥给李娟的养父母留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李娟的出生日期,然后便离去了。
李娟到这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只记得他个子不高,邻居们都说我和他长得很像。”她回忆。
很可能是浚县人
后来,李娟长大成家,丈夫李先生的命运和她相似,都是被收养的。
再后来,两人有了子女,如果不是丈夫的亲人来找,他们可能都不会想到去寻亲。
李先生当年也经了好几任养父母,才来到现在的家,至于亲生父母家在哪儿,他没有什么印象。
十几年前,李先生正在住院,病房里突然来了几个滑县人,经过聊天确定,这几个人是专门来找他的,是他的亲人。李先生这才知道自己的老家在滑县。
丈夫找到了亲人,李娟依然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在哪儿,养父母相继去世后,子女们常常提出要帮她寻找亲人。
之前,李娟的家人也曾想找她的第一任养父母,但过了这么多年,当年的地方已经成了派出所,第一任养父母早就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李娟口中的“屯街”,很有可能是现在的浚县屯子镇,但具体是哪个村,无从得知。
还有一条线索就是,李娟家里兄弟姊妹较多,她排老八,如果哥哥姐姐们都还活着,应该80岁以上了。
李娟个头较矮,当年找她的哥哥也不高,所以推测,李娟家人可能个儿都不太高。
“我现在过得很好,儿子女儿家庭都很幸福,对我们老两口儿也很孝顺,他们都主张帮我寻找亲人。如果能找到,那最好,了了我一桩心事,也让亲人们知道我过得很好。”李娟笑着说。
市民如果有线索,可拨打《回家》栏目热线13343921515。
《老人7岁时被父亲送人 想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ebi.yuduxx.com/qishui/19313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