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4-15 17:18 我要投稿
新华网河南频道12月27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隆冬季节,鹤壁市鹤山区的乡间公路上车水马龙,车辆川流不息。一袋袋圆鼓鼓的核桃、香甜甜的柿饼,一箱箱黄澄澄的甜梨从山村流向城里的超市商店;一筐筐新鲜的鸡蛋从养殖小区运往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一棵棵刚从苗圃移出的花木跟随着绿化工程队一起走南闯北,绿化美化乡村城市……这是记者在鹤壁市鹤山区采访当地发展特色农业时看到的情景。
近年来,鹤壁市鹤山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加大支农投入,狠抓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以饲养加工、林果业、花卉园艺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赢”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鹤山区区委书记部圳东高兴地告诉记者:“至2007年底,全区饲养及加工业产值达到3.41亿元,人均牧业产值、人均肉类、禽蛋占有量在全省县区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6%,成为鹤壁市首个‘林业生态县区’;生产的鸡蛋、香椿、花卉等产品畅销省内外,预计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31元,增长22%,畜牧、林果、花卉已经成为农村致富、农民发家的主渠道。实践证明,鹤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引领篇:科学谋划 多策落实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鹤山区虽然是一个城区,农业经济的比重不大,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却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稳定,关系着农民致富和全区大局的稳定。以前小煤矿大量存在,农民增收主要靠在煤矿打工,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土地以山地、丘陵为主,人均不足0.2亩,粮食总产量不足1万吨,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2002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审时度势,决定在山区丘陵地带重点发展林果业,在浅山区重点发展饲养业,在耕地比较集中的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园区,适时提出“积极加大支农投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饲养业、林业、花卉业为重点,努力构建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如何落实呢?
创新机制聚合力。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工作的领导、服务力度,完善优惠政策,创新工作机制,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四大班子有关成员任副组长,区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有关委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业农村工作合力组,共同推进农业发展。合力组长期坚持工作,做到任务完组不散,目标变组不变。工作机制的创新有效整合了行政资源,形成了推动农业发展的合力。
典型带动,协会引领。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该区积极扶持、培育典型,先后组织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区政府对种植、饲养大户采取免费提供苗木、免费解决生产用水、免费防疫等措施,加快规模化发展,培养扶持了像赵喜生、魏小文、原东红等一批典型。与此同时,鹤山区大力发展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先后成立了鹤山区畜禽运销服务部、香椿专业合作组织、鹤壁集乡花卉协会、鹤山区小寺湾养殖合作社、孙圣沟光明养殖合作社、崔村沟村种植加工合作社、姬家山乡沙锅窑富民果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2个,有力地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
提供科技服务,培养现代农民。该区积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咨询,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成立了“畜牧养殖信息服务中心”,并投资120万元建成区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统一进行疫病防控。加大了良种推广力度,目前,该区的禽、兔、猪、牛等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100%、98%和70%。对农民集中培训,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户。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信息服务中心累计提供各类致富信息300多条,提供各类技术咨询、服务3000多次,仅饲养技术培训班就举办了20多期,培训群众40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万余份。
基础篇:加大投入 强基固本
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该区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多方筹措资金1亿多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特色农业强基固本。
水利兴,农业兴。该区以解决山区人畜安全饮水、加强小流域治理、推进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实施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以来,该区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累计解决了近5万人的安全饮水,新建改建各类水利设施211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5700亩,旱涝保收田6000亩,节水灌溉面积6350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平方公里,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该区以发展流域经济为目标,采取低引高蓄水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有效地解决了部分村的灌溉和植树造林用水问题,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林业发展。这一系列水利设施和水利工程的完成,不仅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更为畜牧饲养业、林业、花卉种植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被群众誉为“造福工程”。该区水利工作连续3年在“红旗渠杯”比赛中获金杯奖。
以人为本,解决安全饮水难题。由于鹤山区有一多半的乡村位于太行山区,山高谷深,吃水用水困难。解决山区人畜安全饮水难题一直是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重点。自2002年以来,该区坚持“宜井则井,宜蓄则蓄”原则,采用引、蓄、截、挖、提等办法,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加大人畜安全饮水解困力度,投入各类资金1284万元,新打机井39眼,配套井25眼,建高位压力水池63座,配套压力罐5套,户用水窖1085座,铺设各类PVC供水管网330千米,全面解决了辖区59个行政村的安全饮水问题,44个行政村的群众用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3%,海拔最高的山村也通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彻底结束了困扰山区群众几千年的吃水难历史,群众衷心地赞誉这项工程为“小工程、大德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新民到该区视察后,对该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之为“爱民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该区各级党委、政府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多方筹措资金近亿元,积极实施道路升级和“村村通”工程。从2003年以来,鹤山区相继完成了军鹤线、东赵线、姬施线、黄庙沟森林公园旅游专线、五岩山旅游专线等数十条县乡公路、几十个“村村通”项目以及数条养殖小区、林业基地专用道路的改建、新建,总计修建各级道路140余公里。2006年春,随着姬家山乡深山区的蒋家顶村通上水泥路,标志着鹤山区在鹤壁市率先完成了59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彻底解决了山区群众长期以来的出行难题。其中,姬施线的改扩建工程被誉为“农村公路中的高速路”,实现了鹤壁市所有乡镇通二级路的目标。
如今,到鹤山区采访,记者最强烈的感受莫过于路的巨变:昔日的羊肠小道、泥巴路、碎石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康庄道、致富路。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犹如飘在山间、大地的一条条玉带,将散落的一颗颗明珠般的村庄紧紧联结,串起了人们对幸福明天的憧憬!
畜牧篇:规模化发展 产业化经营
鹤山区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思路,通过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畜牧龙头企业不断涌现,规模饲养迅速发展,该区培育出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区级龙头企业5家。全区规模饲养户达到637家,肉鸡、蛋鸡、瘦肉型猪的规模化饲养比重分别达到100%、98%和97%。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饲养场就有4座,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肉鸡饲养户(场)10家,年存栏500只以上的蛋鸡饲养户(场)321家。东方牧业、昌明猪场等多家大型生猪饲养企业建立了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实现了产销衔接,直接带动20余户农民发展优质商品猪规模生产,生猪饲养龙头企业则把生猪远销到京、津、沪等省外各大市场。
无公害生态饲养水平不断提高。该区大力推行由政府、协会、饲养户共同出资建设的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积极扩大无公害标准化饲养规模,着力构建畜牧饲养循环链。养殖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倾
斜。目前,全区已建成标准化生态饲养小区22个、无公害生态饲养企业4家。良好的环境,丰厚的回报,激发了该区农民投身无公害畜牧业的热情。鹤壁集乡杨家庄村生产的无公害绿色鸡蛋质量好、营养高,虽然价格比普通鸡蛋高出近一倍,但每天数十吨的产量仍然供不应求,蛋鸡饲养户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余元。
畜牧加工业异军突起。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并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2007年,该区的畜牧加工业产值达到1.3亿元,安排就业人员380多名。其中,阔佬食品、永汇食品等几个起点较高、带动力较强的企业已初具规模。目前,阔佬食品公司的产品已打入全省各地超市,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该区还积极引导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组织生产,并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畜牧业迅速壮大。2007年,畜牧业及其加工业产值达到3.41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近70%。全区肉类、禽蛋产量达到1.3万吨、2.73万吨,人均肉,禽蛋占有量分别为203公斤、426.6公斤,分别比2002年增长58.9%、34.9%,远远超过人均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牧业产值达3296元,比2002年增加1046元,畜牧业增收作用突出。人均牧业产值、肉蛋奶人均产量综合评定位居全省各县(区)第二名。
林业篇:一村一品 连片发展
金秋时节,走进鹤山区姬家山乡张陆沟村头那长满爱宕梨、甜柿、苹果的果园里,每个人都会被眼前那一树树累累硕果的丰收景象所深深吸引,发出由衷的赞叹。果园的主人赵喜生高兴地说:“从2003年开始,俺种的爱宕梨就挂果了,当年产量7500公斤。今年生产的1万公斤爱宕梨已基本卖完了,仅此一项今年就收入接近20万元。”赵喜生种植果树致富是鹤山区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林果业、绿了荒山富了农民的一个缩影。
自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该区抓住政策机遇,按照“一村一品,集中连片,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发展要求和“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对全区宜林山、坡、沟、路、渠、堤、滩采取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产权,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积极鼓励农民承包荒山,造林植树,打造林业精品工程,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经济林规模不断扩大,林业产值快速增长,建立了“香椿、小杂果、黄楝、杨树”四大林木基地。
东齐香椿香飘万家。东齐村是姬家山乡一个四面环山的偏远山村,这里素有“香椿之乡”之称。过去,这里的香椿树产量低,外销难。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东齐村村民杜付只承包荒山3000余亩,他从把好整地关入手,引进优良品种,采用薄膜覆盖保墒技术,实行专业队栽植,提高了造林质量。他引进大棚栽培技术,发展香椿温棚,累计栽植香椿127万余株,发展温室大棚20座,香椿树的成活率达到98%,每年收入10余万元。当地政府积极扶持引导种植大户成立种植协会,负责统一收购销售。在利益的带动和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姬家山乡东齐村、施家沟村、西顶等村村民种植香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短短三年时间,香椿基地发展到7000亩,香椿基地年产量超过60万公斤,产值达到400余万元。被河南省林业厅评为“森林食品无公害基地”,“东齐”牌香椿已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和餐桌。
优质杂果效益高。以柿树、核桃、石榴、爱宕梨、冬枣等品种为主的杂果林,集中分布于姬家山乡西部山区一带,目前总面积已超过6000亩,一大批山区农民因种植杂果而走上了致富路。施家沟村荒山承包大户原东红,在当地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栽植优质核桃、花椒、大枣、柿树和绿化树种侧柏等优质林木16万株,在当地水利部门的帮助下,建了集雨节水池,整修了100多亩水平梯田,加固加宽了护坡田埂3000多米,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新开了数公里的山路,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开发治理,仅利用野生酸枣嫁接的5000余株枣树就增加收入5万多元,承包的荒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今年初,鹤壁市首家新型农民林果合作社在鹤山区成立,注册会员超过400人,合作社向会员统一提供优质果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收购,统一供销市场,林果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仅今年春季当地就栽种优质果苗2000亩4万余棵。
黄楝树增产增收。黄楝树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树种,广泛分布于该区西部山区一带。鹤山对黄楝基地的建设主要以封防为主,加强管理,增加效益。该区区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专门经费,用于病虫害防治。目前,黄楝树已连片发展到1.8万亩,年产黄楝子50多万公斤,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回报,吸引更多
农民投入造林热潮,个体造林人数不断增加。过去30多个经营工矿企业的农民继而转向农业开发,造林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至2007年底,全区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7.9万亩,其中用材林2.7万亩,经济林3.7万亩,生态林1.5万亩;全区荒山承包及造林大户67户,其中3000亩以上的8户,1000亩~3000亩的33户,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区林业面积的85%。
5年来,该区共争取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共1500余万元,完成太行山绿化10.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5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12个,火炬、侧柏混交精品林6个,香椿精品林3个,经济林基地10个,共栽植侧柏、香椿、杨树、核桃、山楂等树种554万株,存活率达90%以上,高标准通道绿化100余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26%提高到目前的46%,宜林荒山绿化率超过85%,被省林业厅评为全省林业生态县(区)。林业总产值也由2002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6000多万元。
如今的鹤山区是沟坡树成林,荒山披绿装,春来花满园,秋来果飘香。全区山上山下,河滩沟渠,果木成林,郁郁葱葱,特别是到了金秋时节,柿红梨白,硕果累累;霜叶红花,层林尽染,整个鹤山区就是一座大果园。
林果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小气候环境,还带动了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荒山造林承包大户在自己承包的山地上种植果木的同时,纷纷发展土鸡、波尔山羊、獭兔等生态饲养,开发建设农业旅游山庄,形成了集“农业生态种植—养殖—休闲旅游观光—餐饮娱乐服务”于一体的发展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还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中黄庙沟森林公园被省林业厅授予省级森林公园,成为重要的旅游景区。“宏程山庄”、“五岩山庄”等生态旅游山庄已成为城乡群众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为配合五岩山、盘龙寺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对全区荒山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计划建设优质果树生态景观林和核桃生产基地,力争在3至5年内实现防护林封顶,绿化林、经济林坐底、缠腰的奋斗目标,使荒山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花卉篇:百花竞放 联合开发
鹤山区花卉种植始于两晋时期,种植历史已有1000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小打小闹,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打开市场。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同时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城市绿化、道路绿化需求旺盛的东风,花卉园区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自2003年以来,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加强了园区基础设施。200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花卉园区花农成立了花卉种植协会,2006年,后蜀村侯国富投资510万元组建了能承接绿化50公顷项目的鹤壁市宏源花卉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村民马海成投资505万元组建了能承接绿化30公顷项目的鹤壁市尚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填补了该区没有承接大型绿化工程公司的空白。销售方式也由前几年单一的花卉苗木销售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花木公司、种植大户带着花农外出承接绿化工程为主的销售方式,不仅扩大了销售规模,还提高了经济效益,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花木种植规模也迅速扩大,由原来的后蜀村、前蜀村、龙宫等村快速发展到郭吕寨、贾吕寨、窦马庄、韩林涧等村,园区面积增加到3800亩,新建花卉日光温室196座,花卉品种也由以前的数百种发展到2500多个品种,种植总量增至1800万盆(株),花卉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400万元增至目前的2000余万元,六年增长了5倍。园区内从事花卉苗木生产与销售的农户增至600多户,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花卉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400万元增至目前的2000余万元,六年增长了5倍。
结语篇
如今的鹤壁市鹤山区是天蓝水绿山青,羊肥牛壮鸡蛋香,园区百花竞放,香椿万家飘香,村村水电道路通,山区群众奔小康。实践证明,鹤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是一条兴农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富民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说起今后农业的发展,鹤山区委书记部圳东充满信心:“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鹤山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农业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将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努力建设鹤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走上致富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鹤壁市鹤山区因地制宜,特色农业兴农富民》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ebi.yuduxx.com/jingkai/15539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