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29 15:14 我要投稿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查看旧版(2009年6月10号以前)
上一篇 下一篇
摄影家傅浩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傅浩作品
□罗文
在鹤壁,傅浩是名人。他的名字是与摄影联系在一起的,也许见过他本人者不多,可是要说没见过他的作品,那就另当别论了。尤其他拍摄的《淇河太极图》,中国邮政2001年作为邮票发行,想必见过的人就更多了。
1957年出生于林县一个革命家庭的傅浩,正常情况下,本来应该有一条人生的坦途。父母都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人,可他因为外祖父曾任国民党豫北要职的家庭背景,却遭受了那个时代躲也躲不开的磨难。他父母被打成“走资派”,直到1975年他外祖父大赦,才得以恢复名誉。他兄妹七人,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全都分散在亲戚邻居家照看。12年风雨相伴,傅浩在外祖母的呵护下渐渐长大。外祖母是一位善良开明的山村妇女,她会唱不少行善积德的民间小调,自己唱,也教傅浩唱。从那时起,在傅浩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慈善的种子。
16岁初中毕业后,下乡到林县的一个良种场劳动,傅浩以满手老趼的代价学会了所有的农活,三年的磨炼脱去了他的稚气。1976年,傅浩加入知青返城的队伍,被分配到鹤壁饮食服务公司工作。有三年良种场的苦难垫底,烧锅炉、搬煤渣这些活对傅浩来说那是小菜一碟。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人生的苦难,不仅挫败不了傅浩的志气,反而更增强了他奋斗的信心。与最底层的劳动者抱成一团,他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也被这些朴实无华的人的优良品德所感动,傅浩常常就萌生一些帮助他人的冲动。
到照相馆工作是傅浩人生的一次转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一个喜欢搞出新花样的人。照相馆从事的主要是人像摄影,小照、合影照,大都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样子。傅浩就想,为什么不能把电影上或画报上的那种表现手法运用到照相馆里来呢?于是,侧影、特写等人像照片定格在他的镜头上,一幅幅生动的人像照片在鹤壁小城流传。为了能让傅浩拍一张照片,年轻人常常排起长队等候。他成为河南省首批为数不多的摄影师之一。后来,凭借着深厚的摄影功夫,傅浩来到鹤壁工商局所属的广告公司工作,这期间拍摄制作了大量的企业宣传广告、产品广告和地方形象宣传广告。随着拍摄照片的日益增多,傅浩的名声,在鹤壁越来越为人们所知。
狭小的山城、矿区,严重束缚着鹤壁的发展,鹤壁要建新区了。傅浩也一样,他要飞翔,要飞得更高。1993年11月,他被调到鹤壁开发区管委会,从事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工作,视野更加广阔了。淇水之滨,太行山上,每年都会留下他来来去去的身影。一幅幅反映壮美山河的摄影作品,每每见诸报端或影展,人们被淇水旖旎的风光所吸引,使在《诗经》中就被吟咏的古老淇水文化,通过傅浩的镜头放大、传播。而太行山中的风土人情,云雾奇景,花草树木,也因傅浩的光与影而重塑。为了拍一张太行日出的照片,他常常凌晨3时就扛上摄影设备上山等候;为了得到一幅构思许久的画面,他不顾雪深路滑冒着生命危险寻觅;为了表现山村改革巨变新貌,他数次穿越孤岭野峰进农户访问。徒步沿河而上,只身深入太行,傅浩遭遇了三次危险,差点丢了性命。去年国庆节前,他到太行山准备拍摄一组照片用以展览。天还没有亮他们就上山了。在选择拍摄角度时,一不小心,他踩崩了一块石头,随即摔倒滚了下去,幸好山崖边的一蓬荆棘挡住了他,才没有坠下万丈悬崖。同伴眼睁睁看着他往下滚,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却无计可施。最后同伴把傅浩救起来了,他自己却无法站起来,回到家睡了两天起不了床,说老傅拍照片简直不要命了,越想越觉得害怕。可傅浩并没有退缩,太行山淇水畔,仍然不时留下他坚实的足迹。
以人像摄影起家,傅浩涉足的摄影领域在不断扩展:广告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等,留下了大量的得意之作。而他对洛阳牡丹的倾情,更是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与大多数人拍摄牡丹不同,傅浩以全新角度对牡丹进行审视,不仅要表现牡丹的斗艳争奇,又要尽展牡丹的卓越风姿。一提起拍摄牡丹的经历,傅浩不禁激动起来,他说:“当我第一次看到牡丹时,就被她的雍容华贵深深地吸引了,被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包围了,怦然心动,兴奋不已。我无法停下自己拍摄的欲望。在洛阳牡丹园里,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从早8时到晚6时,一鼓作气,拍摄了500多幅牡丹。天黑了,我的两手已经抽筋不能动了,这时我才感觉腿酸,一下瘫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就像美酒过后,醉在花间。牡丹园里各种各样的美丽花儿,个个都像自己的心上人,是秀色可餐的美人,会给你传情说爱。在这样的神交中,我如醉如痴。第二年,我又如期前来二次约会,用两天时间共创作了1000幅牡丹作品。”
与魏紫谈情,和姚黄说爱,赵粉豆绿红袖添香,傅浩的风流倜傥在这个时候可谓无一复加了。跟牡丹对话,傅浩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为充分表现牡丹作为中国名花的风采,他在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方面也花费了不少心血。受书画装裱的启发,改变原有的把摄影作品冲印在相纸上的做法,他匠心独运,以特制的宣纸为载体,将摄影作品制作其上,然后加以装裱,做成图轴,如此一来,他的牡丹摄影作品不仅惟妙惟肖地展示着牡丹的千娇百媚和雍容气度,而且几乎看不出是摄影作品了,简直就是国画中的小写意或工笔,令人叫绝称奇。
傅浩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外获得过众多的奖项,在当地为人们所称道,他因此接触过不少领导或名人。在鹤壁,他的名字甚至与豫剧大师牛得草相提并论,可他并没有因此而骄矜。他把每一次获奖当做一个新的起点,不断向着艺术的高峰攀登,勇往直前。更为可贵的是,他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啻于摄影艺术的追求,外祖母做人要积德行善的教诲,小时候就扎根在他的心灵深处,他身体力行,立志要做慈善事业。为此,他定下了一个目标,在他的有生之年,他要救助100个人。
《摄影家傅浩》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ebi.yuduxx.com/jingkai/14513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